close

                碧蓮

本文:

一、 前言(前言內容摘自空大教科書現代文學‧散文特質P.90)

散文大家梁實秋在〈論散文〉中:「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過是『簡單』二字而已,簡單就是經過選擇刪芟以後的完美的狀態。」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總論》中指出:「散文語言最難達到的境界,乃是以最家常的文字傳達最標緻的意想。而且大抵以不悖離白話,以自然有致為主。」

林文月說,散文的經營,是須費神勞心的,作者萬不可忽視這一番努力的過程。但文章無論華麗或樸質,最高的境界還是要經營之復返歸於自然,若是處處顯露雕鑿的痕跡,便不值得稱頌。

不管是梁實秋的「簡單」,還是如余光中、簡媜等人在文字上的推陳出新,大膽實驗,都說明了散文語言在藝術層次上的講求,既要自然親切,又要耐人品讀,這非出之以火侯深厚、功力遒勁之文筆不可。

二、 故事介紹:

〈交談‧歡愁歲月〉一文,從林文月的兒子談起,他是個虛心向學,積極進取,獨立自主的年青人,大學畢業服完兵役後,經過仔細觀察環境、自我反省之後,還是選擇繼續出國深造之途。在準備留學期間,多次接獲同學好友供給許多訊息,也常對著一張新大陸的地圖研究一番,有時在閒談之間詢問母親曾旅行過、訪問過的異鄉習俗。眉宇間認真的表情,彷彿正燃燒著青春的理念與希望。作者想到這事,心中不免有淺淺的感傷,也同時混合著一些安慰與祝馨。

自覺一向培養孩子們自主獨立的習慣,就是為了有朝一日當他們需要振翼高翔時,希望他們能夠擁有一雙強勁有力的翅膀,足以抵禦風雨不定的天候。天下父母無不寵愛兒女,但有時親情愛護亦不能永遠庇佑他們。這是在兒子十歲那年他開盲腸時,令作者深切感受到的。突然明白父母再愛孩子,孩子畢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的身體和命運,必須要他自己去奮力鍛鍊,克服爭取。

從那次的經驗以後,盡量讓自己站在一個協助者的立場,減少直接的干預。寧願讓他們接受一些挫折,從挫折的經驗裡漸漸成熟。

作者常常自我反省,有時也難免於挫折感的侵襲,為了教書和寫作,孩子們從母親這兒所得到的噓寒問暖式的母愛,必然較他們的朋友少得多,為此有時暗自覺得歉疚。曾經因兒子輕鬆體諒的言語,而有想哭的感動至今還記得。

孩子原是無法選擇更好的父母的。然而,做母親有時也真不容易;尤其在孩子十幾歲、似懂非懂、充滿反抗的時期。

記得女兒在讀初三的那一年,特別讓人費神傷心。曾經因為勸她克制過分的交遊,專心向學,不滿與反抗的情緒已出現在那稚嫩的臉上,而且毫無改變行為。最後,不得不提出警告女兒,假如不能主動跟朋友表示,便要代替女兒告訴他們節省打電話的時間和精力,多用功一些。等考完試,大家再好好地玩吧。而每天她放學後,電話鈴依然一個接一個地響,時則午夜以後還有刺耳的聲音。猶豫了一下,「言出必行」也是我教育孩子的原則,遂終於委婉勸勉一個少年。女兒從房裡衝出來,漲紅臉指責不尊重她,侮辱她的朋友!次晨,在書房桌上看到女兒留給母親的一封類似絕交的書信,說了一大套朋友相交的道理,也表示讀書要出於自願,「強迫」的方式,有時只會引起反效果!作者讀完信後,沒有氣憤,只是覺得十分委屈傷心。昔日乖巧善解人意,母女心連心的幸福感與滿足感,竟如此一夜之間變成了另一個所不認識的小婦人!眼淚不自覺地沿頰落下。明白所有升學在即的孩子已形成一種特殊族類,有著莫大的心理壓力。儘管了解其心態,做母親的我也自有正確輔導的立場,決心讓事情自然發展和淡化。除了盡量不要再去刺激她,耐心等候她消除敵意,也別無他途。整整持續時於日後,試著用平常心與她多交談,她的反應彷彿也不再刻意冷漠,但雙方難免都有些不自然的矜持與尷尬。那真是今生不尋常的經驗!為女兒漸漸又回到我的懷抱,喜極而暗自流淚。

有一天作者和女兒上街購物,在一家茶館喝茶時,女兒對母親表達感謝,從小教導如何坐、如何力,免得被別人嘲笑。在回家的路上,女兒輕聲地告訴母親:「媽媽,我實在佩服你。有時候我想:如果我有一個女兒像我自己,真不知該怎麼辦?」說完母女相視而笑。

撫育兒女的歲月裏,充滿歡愁的許多經驗,彷彿漫長,卻實在是稍縱即逝的。在母親節的這一天裏,期許自己和兒女更努力地維持這一分美好的關係。

 

林文月〈交談〉之歡愁歲月篇

1、引言:

從『大約是在兒子讀高中時期,有一回問過他:「你會因我不像別人

的媽媽那樣全天候地照顧你們而感覺不滿嗎?」』(取自交談P.132)補充林文月因從事作家、翻譯與授業工作,對比自己的母親是一位全職的賢妻良母,對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心中的歉疚感油然而生。

『林文月的兒子笑笑地回答:「我怎能夠比較呢?我一生下來就只有你這個母親啊!」』這位貼心又可愛的孩子,就是如此才得娘疼愛啊!即使知道母親是因為工作的關係,與外婆照顧家人的方式不同,生活習慣自然不同,仍能珍愛尊重母親的偉大,他必然心中如是所思,故能言語真誠,真是令人感動。看到此段不禁想幫他開個玩笑,「母親大人啊!我年紀幼小,也無力抵抗強權,看看妹妹浪費子彈砲火,難逃一死,不如乖乖就擒。看我識時務如今也闖個不錯的名堂來。」

(以下是摘自聯合報女兒看林文月「上發條的機器人」對話內容:)

『郭思敏(以下簡稱敏):她是個嚴厲的母親。她管教很嚴格,我們家沒人打牌,但不曉得為何會出現牌尺。她有次打我跟哥哥,把牌尺都打斷了。

林文月(以下簡稱月):我哪有這麼恐怖,可能那牌尺早有裂痕,一碰就斷,我怎麼會這麼殘忍?

敏:我爸爸畫了一張媽媽的畫像,掛在床頭。晚上如果爸媽不在家,我們經過爸媽房間,看到畫中媽媽嚴厲的眼神,都會覺得很害怕。

月:那畫像把眼神畫得很好。他們大概是做了壞事、心虛,才會看到就怕。

採訪記者:媽媽都要求些什麼事情?

敏:她管很多生活瑣事,都是原則性的事情,比方說站有站相、吃飯禮儀、不可以頂嘴、撒謊等。有一點違逆,就會被……哈哈。

月:你們不要都聽她講,好像我是個非常可怕的母親。』

2、傳統威權觀:

在『孩子原是無法選擇父母的。由於孩子無法選擇更好的母親,所以我只有設法做一個更好的母親。然而,做母親有時也真不容易;尤其在孩子十幾歲,似懂非懂、充滿反抗的時期。』(取自交談P.132)

此段顯示林文月生長在傳統威權體制下,傳承前人嚴謹自律的生活態度,卻對人性自主權的執行產生了矛盾。所謂「順我者存,逆我者亡」的強勢,這是較嚴厲的人權批判,林文月的女兒如一株青嫩的幼苗,在面對萬丈光芒的母親,灼熱的溫度,閃閃的劍,恨意肆掃,孤立困守四行倉庫,終因不敵時代潮流而妥協,乖乖地讓自己面對現實做回大家的小寶貝

對於兒子力爭上游的態度,能力表現都照著常理進行,令人順心,心中直尺已有分寸,無須父母再參一腳,長輩欣喜並尊重其獨立自主;而排行老二者,心性自然是不會和老大一模一樣,就青少年心理輔導理論而言,國中時期的青少年,自主的個性是人格發育的重要階段之一,強迫壓抑的規範行為,易導致將來成年叛逆而不自知,尤其是夫妻相處之道或是在人際關係方面易產生不和諧。

(以下二段取自: 聯合報服膺簡單美學分享創作苦樂)

「林文月之女郭思敏在淡江大學建築系兼任設計課,其餘時間多半在工作室,點了蠟燭,一手鑷起金屬,一手執起焊槍,專注地在炙熱火焰中賦予金屬形象,把她所謂「物質裡的生命和靈魂」釋放出來。

林文月很高興女兒能和她分享創作裡的喜悅和寂寞,卻也有尋常母親的擔心:「她還這麼年輕,應該生活在人群中啊。」這時候的思敏望一眼母親,伸伸舌頭起身到廚房裡為客人熱茶去了。」

郭思敏:「媽媽就像上了發條的機器人。她做每件事的態度,都像一旦上了發條,便非常堅定地往目標走。連走路都很認真,別看她這樣小小的,走路也很重。在美國時我住她樓下,每天都可以聽到她走路咚、咚、咚的沉重腳步聲。」(本段取自:聯合報:女兒看林文月「上發條的機器人」)

3、詞彙的引申:

「兒子又在他的房中專心對著打字機敲打長長短短的英文字。」(取自交談P.130)的「長長短短」一詞先做開頭,接著描述她的猜測內容「是感謝對方接受他入學申請嗎?或者只是一種表明志願的私函也說不定。」

4、精簡語言:

「天下父母無不寵愛兒女,但有時親情愛護亦不能永遠庇佑他們。

這是在兒子十歲那年他開盲腸時,令我深切感受到的。」(摘自交談P.131)中的「這是在…….」原本情節是「在兒子十歲那年他開盲腸時,我們只能送他到長廊門口,隔著玻璃門看自己的兒子,被一些白衣制服的陌生人繼續推向走廊那一頭,我突然明白,父母再愛孩子,孩子畢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的身體和命運,必須要他自己去奮力鍛鍊,克服爭取。」

5、字的音感所產生的疊字:

「兒子又在他的房中專心對著打字機敲打長長短短的英文字。」的「長

長短短」;「眼看注射過全身麻醉既的小小身軀,……」(摘自交談P.131)之「小小身軀」;「在他小小的時候,冬夜改學生的卷子,…….(摘自交談P.134)之「小小」;「他硬要搶過我手中大大小小的購物袋…..(摘自交談P.135)之「大大小小」等,從這些疊字的表現,反映了作者對圖像加深意象所做的點綴,令讀者賞讀愉悅如臨所見。

「作者想到這事,心中不免有淺淺的感傷,……」(摘自交談P.131)之「淺淺的感傷」,既然感傷,何以有分別深深淺淺,原來應是欣慰兒子羽翼已豐,展翅高翔,但是想到兒子即將獨自離家到異國去讀書,心中仍有不捨,可預知將來兩地的思念所產生淺淺的感傷。

6、個人感想:

回想撫育子女的歷程,懵懂而亂無章法,老大照書養,老二隨便養,至今已二十載,隨著年齡與環境變化,心情轉折,親職教育盛行,多元學習已成為主流,但現代父母總擔憂著子女如何因應未來,不免東聽聽西學學,比一比前面的先輩,瞧一瞧左右的友人,再相互檢討和修正親職關係。

「天下父母無不寵愛兒女,但有時親情愛護亦不能永遠庇佑他們。

這是在兒子十歲那年他開盲腸時,令我深切感受到的。」(摘自交談P.131)正巧我的小兒子在六個月大時,也經歷了腸套疊手術,術後聽外科醫生開玩笑說,這類型病患大多身形胖碩,腹部空間擁擠以致腸子蠕動異常而套疊。聽了之後,心中一股歉疚感油然產生,追究原因竟是為母者套用別人餵養子女的方式,增加了小米粥來泡奶粉,連續一周,果然小兒下巴多了一層可口的嫩肉,正值驕傲期,沒想到高興不了多久,揠苗助長的後果,腸子出問題了。唉!兒啊!真是抱歉啊!小小年紀,獨自面對病痛的折騰,爸爸媽媽站在手術房門口等候,心中不捨真是難以言喻!至今筆者最為感慨的是,歲月不饒人,更難過的是沒有重來的機會,即使重來也不把握一定做得好,所謂個性決定命運這個道理其來有自。優柔寡斷,隨興自我,竟然在身教中不知不覺展現在孩子身上,時常因擔憂而自責,甚至面對子女遇到挫折時心裡也跟著痛苦。但是父母永遠都會默默地在子女的背後為他們祝福與祈禱,跌跌撞撞在所難免,相信冥冥中自有安排。

()林文月〈飲膳札記〉之蔥烤鯽魚篇

1. 菜名原由與食物文化:

蔥烤鯽魚,為上海人式的稱呼,其實一其烹調方法,稱做「蔥燒鯽魚」。

「烤」字用於菜餚之形容十,往往非指「以火炙物」之烤,乃是用慢火燒之之謂。故所謂「烤菜心」、「鹹烤筍」、「薰烤肉」、以及「蔥烤鯽魚」等,都是將蔬菜或魚肉以某種方法慢燒而成,卻不是以火炙烤的烹調方式。

上海人在飲食方面的用詞用字,有時候與其他地方有別。譬如稱「南翔饅頭」。南翔,是上海近郊地名,饅頭其實是指南翔地方所製的包子,是有肉餡的麵食,而非一般所指北方麵食之無陷料者。

林文月的童年在上海住過,基於一種懷念的情愫,喜歡保留這種比較

特殊的稱法。(摘自飲膳札記‧蔥烤鯽魚P.95-96)

2. 文字與食物同樣鮮美:

『這一鍋魚與蔥的組合,於調味料加妥後,須在文火的爐上加緊鍋蓋

燜燒約一小時。慢慢燒,調味漸漸浸入魚與蔥內,而魚與蔥的味道復徐徐吐出,於是一鍋之內各味相互交融影響,造成及鮮美的味覺效果;同時醬油與糖又自自然然使魚和蔥染上深褐色的視覺效果,遂乃有色香味俱美的一道「蔥烤鯽魚」完成。』

『鍋內魚身上上下下的蔥,已充分吸吮了魚的鮮味與調味料,而且

稍燜多時,柔軟可口,味美不下於鯽魚,可多取覆蓋於魚身上,供喜食者品味。』(摘自飲膳札記‧蔥烤鯽魚P.98-99)

當文字描述至此,彷彿一道鮮美的蔥烤鯽魚已呈現在我眼前,勾起我添一碗白飯侍候的慾望。林文月為家人及宴客好友們貼心的準備,一道冷食的開胃菜,從準備食材到烹煮所須的時程,起碼要半天的時間,卻在作者去蕪存菁,精簡流暢,輕鬆地端出一盤佐酒佳餚。

3.美食與師母的連結

『有一次鄭因百先生邀宴。和幾位老同學到溫州街的台大宿舍享受一頓鄭師母親手烹調的美肴。其中有一道蔥烤鯽魚,頗有創新意味。師母在層層的鯽魚組合之內,又加了一層海帶,……,軟膩有味,與蔥魚同樣可口。

從那次以後,每次做蔥烤鯽魚時,總不忘加入海帶;而每次在廚房操作洗切滑溜溜的海帶時,也總會想到心直口快個性爽朗的鄭師母。……師母的為人風格正與老師相反,她話多而急,聲音響亮,常常壓蓋了老師的聲音。……師母熱心好客,端出一杯茶來參與之後,話題經常會被她岔開而導致一些生活瑣談方面。對此,鄭先生總是含笑耐性地傾聽,而我也只得將學問請益之事留待下一次的機會了。』(摘自飲膳札記‧蔥烤鯽魚P.99-100)

林文月說,正如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很多事情都可從吃追憶,對她自己而言,對宴會的回憶,除了做過什麼菜肴之外,與何人共享、發生什麼事、說過什麼話都成了回憶的軸心,當年只道是尋常,如今想來,這些朋友中許多人已不在,更是令她感慨、極欲寫下來的主要原因。(此段摘自空大教科書‧現代文學‧飲食散文‧林文月‧飲膳札記)

四、結語

白先勇先生描述林文月在散文創作上的特点筆意清暢,風格醇厚,寓人世的悲憫欣喜于平淡之中,字裏行間輻射温暖與智慧的光芒

林文月的作品早期充滿思想性,後期卻充滿抒情性,最後又有記敘性,但記敘並非僵固呆板之記敘,乃在記敘之筆中蘊含無限思感。她已形成自成一家的寫作風格──即一貫的鋪陳反覆、細膩翔實、嚴謹經營。她的寫作如其為人之精緻,並如實呈現她的體悟感懷。

「似質而自有膏腴,似樸而自有華采。」殆可形容林文月作品之整體美學風度。林文月雖突破了現代散文的體式,但仍是散文的正統,也仍是近年來逐漸少見的「純散文」。(本段摘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riting2014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