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ley

前言

2011年的九月,上了葉思芬教授八堂的「飲食文學」,某天,老師談到了林文月的《飲膳札記》,課後心得,曾寫了些文字。至始至終我都厭惡起自己,為何會與這位作者有比較心?千思萬想,是忌美?仇富?妒貴?還是恨其在我那麼拮据的慘澹歲月,而人家過得是如此紅紅火火!我終究得承認,我是帶著有色眼鏡在讀這兩本書。

如今「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看到作者八十歲的照片,心中悽然,再美好的歲月、再美麗的容顏都將隨著時光老去,失去光澤的華髮、難以撫平的皺紋,在在叫我怵目驚心,喟嘆上天在此事是唯一公平的!我該釋懷,摘下有色眼鏡,好好認真的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記錄其豐厚的一生?又是以何種姿態經營其文字在後世留名?

壹、淺談《飲膳札記》

當初讀〈烤烏魚子〉,心裡就有許多負面的聲音──作者的出生、家庭、婚姻……,無不是現代女性所嚮往。至於「很多事情都可從吃追憶」,我想,那也可能需在作食物時下過功夫、花過心思,記憶才會存留,如果每天粗茶淡飯,也乏善可陳吧?

出生好壞每個人都無從選擇,但家世好未必就命好。端看作者,堪稱完美女人的典範,那是因為她有意識的精心經營自己的人生,加上天分及比別人多一點的幸運。但仍教人些許懷疑──她的人生,是否就如讀者從文字中所認知的美好等同?

其實,對於作者的生活面,讀者只經她的書寫而略知其一隅且並非全貌,如果對作者的文字無特別鑽研,其實並無批判的權利。況且,文字雖是作者人格的延伸,但「作者已死」,文章已成獨立的個體,文章與讀者之間的關係,已不是作者能意料之事!

我終於摘下有色眼鏡!持平而論,她的整本《飲膳札記》,除了〈潮州魚翅〉與〈烤烏魚子〉外,其餘多篇食材幾乎垂手可得,任何一個傳統市場都能購買,只〈口蘑湯〉不知其滋味,而清炒蝦仁、炒米粉、蘿蔔糕,早已是家家過節必備的桌上餚,又豈有貴族平民之分?

屏除了這些成見,回歸正題,我終於可以細細品味文章中蘊含的文學滋味!

一、綜觀網路文章對林文月《飲膳札記》的看法

網路文章:

林文月《飲膳札記》諸篇,對各種佳餚美饌的描寫,莫不自材料選擇,至處理細節,至烹飪方式、輔助器具,乃至特殊心得,條分縷析,極為詳盡細膩,堪稱一本精細的食譜,敘事性濃厚。林文月說,正如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很多事情都可從吃追憶,對她自己而言,對宴會的回憶,除了做過什麼菜肴之外,與何人共享、發生什麼事、說過什麼話都成了回憶的軸心,當年只道是尋常,如今想來,這些朋友中許多人已不在,更是令她感慨、極欲寫下來的主要原因。《飲膳札記》中的敘事正是人的傳略,寫吃食、寫飲酒,實際上都是為了寫人。

何寄澎分析了作者作品有前後期之分:

《京都一年》、《遙遠》、《讀中文系的人》、《午後書房》四本書,可說是林 先生前期的作品;《午後書房》之後有《交談》、《作品》、《擬古》、《飲膳札記》等書,可謂後期的作品;而這兩個階段的過渡作品是《交談》。

……林先生的作品早期充滿思想性,後期卻充滿抒情性,最後又有記敘性,但記敘並非僵固呆板之記敘,乃在記敘之筆中蘊含無限思感,如《飲膳札記》便是以記敘為本,而完全是抒情,仍是緬懷傷逝的另一種反映──即藉由食物懷念有關的人、事。

另一作者,言:

《飲膳札記》藉著烹飪的書寫,追憶過去的美好時光,可說是一本記錄生活美學的記憶之書。分析其寫作風格有(一)味蕾與記憶結合的食譜、(二)平鋪直敘的寫實技巧、(三)人格特質的展現與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記憶.身分.書寫--林文月散文析論(中央大學 許芳儒碩士論文)──

結合文學與廚藝的著作《飲膳札記》,其特色有二:

一、不厭其「繁」

……對各種佳餚美食的描寫,自材料選擇、處理細節,至烹調方式、輔助器具,乃至特殊心得,條分縷析,極為詳盡細膩,既為精細的食譜,亦為敘述性濃厚的文學作品,其中尤以繁複而細膩的刻劃過程最具特色……

二、人間煙火

《飲膳札記》中的敘事正是人的紀事,寫吃食、寫飲酒,實際上都是為了寫人。此十九道佳餚的烹調過程,其實連接著昔日師友、親人共處的美好記憶……

《國文天地》250期,2006/03伯軒

《飲膳札記》共十九篇,皆以食物作為篇名,在題材上自然是以飲膳為主。然而詳觀此書,沒有一篇文章是單純的談論烹飪而未追憶往昔人事的,因此我們很容易就注意到此書的懷舊情思。但若進一步細論:為何懷舊?為何追憶?最終還是不得不觸碰到生命本質的問題:無常與空幻。因為生命的無常,曾經有過的人事都不會長存,因此當我們面對人事已非的情況時,在心中必定已有一預設原有的人事狀態。這種原有的人事狀態,便是經由懷舊追憶,才能重新呈現,形成今昔對比。因此,當我把焦點放在《飲膳札記》的「懷舊書寫」時,便能夠明白是因為有「空幻感」的產生。

摘自 中時電子報 人間 22屆時報文學獎推薦獎評審意見

這冊散文的絕美,就在於它的平凡。對於偉大思考的作家來說,這份作品是一反諷。現實中的喜悅與憂愁,無須訴諸瑰麗的詞藻。在魚肉的腥味裡、在菜蔬的淡香裡、在爐灶的煙灰裡,都可鑑照人情與人性。精誠所至,生命便可獲得提升;就像《飲膳札記》那樣,寫的是鎖碎雜事,卻因作者的專注、縱容(從容?)、細緻,終於呈現她自然的氣質:溫婉而古典。

二、綜評《飲膳札記》之款款情懷

綜觀上述多位評者的看法,個人以為,此書寫記憶、寫人情無庸置疑,但其平淡中帶著些許傷逝的輕愁、繁瑣中有著從容的淡雅、低調中仍微透著潛藏的貴氣、以利落的文字寫內斂的情感;輕輕款款、悠悠淡淡沒有斧鑿的痕跡,如江河般流暢,卻又可欣賞到磊磊白石;讀此書,有著廚藝精湛的優雅廚娘,旋身於廚房與餐桌間,甚而欣賞其手握酒杯的美麗身影,如電影般的畫面!

試就文章中片段,欣賞其自然而溫婉的心筆:

(一)、平淡中歲月傷逝的些許輕愁

《飲膳札記》的確是一本回憶書寫,寫記憶中的人、事、物、景、情……,回憶難免有傷逝之感,但作者並非將繾懷當作文章書寫的主軸,因此在她筆下的一道道料理並無退色之感,反而如色香俱在眼前的鮮明;但隱而未宣的澎湃情感,恰如一鍋鍋滾燙的油湯,端上桌前總要熄火,而那一篇篇的文字,就如煲過的美味。

十九篇的飲膳札記加一篇楔子,統篇幾乎都有「憶當年」的情懷,有時在篇章開端(〈紅燒蹄參〉),有些穿插在文章的中段(水晶鹵蛋〉),有些感傷的字句就在散文的結束之前(〈蔥烤鯽魚〉)。

在〈 楔子〉一文,幾乎是她二十五歲以後的廚房掠影,從不會拿鍋鏟,到桌上客已望美食而興嘆,舉筯猶豫,怎不令人傷感歲月之無情;這又是對一個廚藝精湛的廚娘人生有著多大的諷刺?文末的最後一段話,昭示了此書著作的宗旨──「今若不記錄,將來或有可能遺忘因為「忘」才是潛藏在記憶背後最大的危機!

〈水晶鹵蛋〉中有一大段寫的是母親絞臉的情景,讀者在看完整篇文字之後,這一大段所描繪的人物、動作,竟是最美麗、動容的畫面。

記得小時候看過每到農曆年前,就有年紀稍大的婦人到家裏來給母親和姆媽絞臉。那婦人帶著一個小箱子,裏面裝著鏡子、粉盒及棉線等物。母親坐在她的對面,臉上洗盡脂粉。她便在母親光潔的臉上撲些白粉,用一根稍長的棉線,一頭咬在齒間,剩餘的部分纏繞在左手指間,另一部分則控制在右手指上;就那麽熟練地一緊一鬆,把眉際、唇上和額前的寒毛連根拔起。那樣子被拔除寒毛是挺受罪的吧?可是,母親似乎一點也不覺得疼痛,往往還會打盹兒小睡;等她睡醒時,臉上便整齊光潔,好漂漂亮亮地過年了。……

(二)、繁瑣中有著從容不迫的淡雅

烹飪、作菜,總讓人有湯湯水水、油油膩膩之感,可是林文月美麗的身影,彷彿聞不到油煙味似的;在家宴客,於今而言,肯定是家庭主婦的畏途,但林廚娘與林教授並不會因上場的地點不同,而失去了她的丰采,一如她的文字,在繁瑣、細碎的食材準備中、烹調、上菜的秩序建構,無不是條理分明、從容面對!

做這類費時間的菜肴時,若一心等待蒸熟煮爛,往往感覺漫漫難度,或則不免於時時掀開鍋蓋以探究竟,不僅無助其事,反而有礙加熱。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同時進行另一件較不必全神貫注之事。例如在廚房一隅(或附近)給遠方朋友書寫積欠良久的明信片,或閱讀平時無暇瀏覽的雜誌等等。我自己時常在這些零星撿取的時間內做一些平時難以勻出整段時間來完成的事情,因而感到有雙倍的欣慰。輕微的分神,使我暫忘等待的焦慮,兩個鍾頭似乎很容易打發過去;而有時則又短暫的專注因爲蒸鍋中溢出的香味而忽焉中斷,也是十分有趣的經驗。〈香酥鴨〉

我想這是林文月的智慧,身著圍裙的林廚娘,與穿著套裝的林教授,一樣有著雍容的自信與緩緩悠悠的的生活步調,一如她的文字,在寫多層次的作菜手續時,亦能遙想幼時的、異國的美麗風景一般──

一提到荷葉,我的腦海裏就會浮現植物園靠近曆史博物館那一片池塘中田田的荷葉。高中以後,一直到結婚的少女青春時代,我們家在甯波西街,植物園是我平時休閑常去的地方,而初夏時節那個池塘邊便是我常駐足觀賞之處。有時候,我也會想到京都平安神宮的荷葉,那個池塘更壯觀,平時優遊的錦鯉魚,一入五月,便逐漸被快速伸展的大片大片荷葉遮掩,等到氣候更轉溫熱時,那就真的是魚戲蓮葉間,東西南北的遊蹤往往看不見,只能憑水動葉搖去揣測了。〈荷葉粉蒸雞〉

《飲膳札記》的〈跋言〉裡提及,她在列舉賓客菜單時,總會特別考慮上菜的先後秩序,能夠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於坐席上陪賓客說談,而避免讓自己完全陷身於廚房內..她那手持酒杯旋身於餐桌邊從容淡雅的身影,彷彿又浮現在我眼前!

(三)、低調中仍微透著潛藏的貴氣

若以林文月的家世背景以及她在社會上一定的身分地位而言,美食經驗肯定非一般常人可以想像,加上她遊歷多國,風味特殊的異國料理肯定也吃了不少,上流社會的官場酬酢,應也有涉足的經驗,但她所選擇的飲食文學寫作的題材,僅以她自己親身演練的桌上菜作為主角。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優渥也有餘裕的境況,若真要避開所有貴氣之食,亦有矯情之感了!〈潮州魚翅〉文章一開始:

從前,若有人問最愛吃的菜肴是什麽?我會毫不猶疑地回答:「潮州魚翅。」那種濃郁而細致的口感味覺,即使在美不勝收的中國南北嘉肴裏,也應該可以算得上是人間美味之首的吧。後來,因爲喜愛吃而自己漸漸琢磨,稍有心得之後,我的興趣卻轉而變成調制的過程,甚至於在乎別人享用我的手藝方面;相對的,自己往往只是用心於嘗試味道鹹淡稠稀,吃食享用的樂趣反倒變得不是那麽重要了。

作者的從前,應屬台灣大眾的艱困年代,許多人還啃著番薯吃番薯葉的日子,對於魚翅聞所未聞,作者輕描淡寫過,忠實呈現的是她個人的生活經驗,並無喧嚷或炫耀之意。揣想作者當初寫作動機的考量裡,是否也有某些顧慮,一種大眾社會價值觀的考量?畢竟十九道菜色裡,已經避無可避的了,若要深究,也僅魚翅一物為高檔食材,至於佛跳牆──

佛跳牆的素材相當多,卻沒有一定的規格。大體而言,所不可或缺者爲:魚翅、海參、鱿魚、豬腳、豬肚、香菇、芋頭、紅棗;此外亦可視情況而加入小排骨、鹌鹑蛋等。而這些材料多須事先分別予以調制好,魚翅與海參不但需要煮發好,而且更要分別焖煨或紅燒妥,一如前篇所記。手續相當繁雜,所以我通常都會在制作魚翅或海參之際,預先留下一部分,儲藏在冷凍庫內。佛跳牆是聚衆多素材所成之菜肴,每一種所需要的量不多,約在客人每一碗中各味材料有一小撮或一片、一塊即可,故而魚翅若留兩小碗,海參存下兩、三只便足夠了。

作者的低調書寫,畢竟還是掩蓋不了潛藏於內在的貴氣!

(四)、利落的文字書寫內斂的情感

作者執筆多年,少時文字也曾青春洋溢,辭藻華麗,但至中年,則逐漸鍾情於淡雅,而服膺「瘠義肥詞、繁雜失統」的文理,如其所言,「這世界人生,驚天動地之大事並不多,生活周遭日日之凡事,也頗值得深思珍惜。平凡事物,若能寫出真性情或普遍之理趣,未始不可喜。」(〈我的三種文筆〉)

歲月固是令人改變的最大因素,但要寫出淡雅且感人的文字,是需要多少書寫經驗才能萃煉而成──

我炒的米粉,其實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已改變了母親的口味,略略添增了一些素材,而在視覺和味覺上比較顯得多采多姿複雜化了,但我的一雙已成人的兒女,卻大概認爲炒米粉應該就是這個樣子;或許,在往後的日子裏,他們也將各自有所變化,而心中肯定那種有所變化的方式和味覺的記憶便是傳自我的經驗也說不定。此雖雕蟲小技之一端,也可以觀察所謂「文化傳承」總是在有意無意間隨時空而難免於變化,凡事真正的一成不變,大概是不太可能的。

一段文字牽扯著三代人的情感,對母親的感思、對兒女的期許,心中傳承的願望,文字的動人處,即在這枝微末節裡!

二、《飲膳札記》之散文藝術

(一)敘事繁要,深細入微

(二)情與境偕,情韻豐富

(三)信手拈來,情趣盎然

(四)行雲流水,清麗純真

這四項散文寫作的藝術,在《飲膳札記》諸篇中如柳暗花明又一村,細泉潺潺,珠玉總在過彎處飛濺至眼簾。《飲膳札記》的特色在於以人間煙火寫凡心凡情,『世說新語』:「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是我輩!」這個世界畢竟「太上」與「最下」者較少,平凡人間還是「情之所鍾」的我輩居多,林文月畢竟是多情之人,繁瑣寫細微、信筆道情韻,成就一部心靈食譜!

想當初,葉老師在課堂上稍微提及林文月,她說:「她是個美麗、端莊,不苟言笑(不會像她那樣開玩笑)的一位老師,嚴謹得不可挑剔……」林文月的文章,的確如其人,不是食譜般的工具書,但若真要按步於書中烹飪的工序,也真能作出一道道美味上桌,其關鍵就在於文字的「嚴謹」,這「嚴謹」二字,亦可謂為她的另一項散文功力!

2014/02/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riting2014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