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評陳列〈無怨〉

金玉

在山脈森林裡面對枯木獸跡,或是在漁港礦村中面對老人兒童,都透露出作家靜穆深沈的細膩觀察,字裡行間既簡練沈潛又蘊含洞察人世冷暖的清明,他輕描淡寫的風格沒有城市文人的匠氣,只展現出對自然無限的依戀。而在抒情山林、喟詠自然之外,他也充分表現出人道主義者的關懷,他以行走大地山河的方式,閱讀臺灣思維土地的生命哲學,為弱勢族群發聲、為山水大地請命,表面上似乎淡漠的文字之間卻流露著深沈的人世關懷,這是陳列最獨特的散文氣質。

這一段文字是「台灣文學作家」對作家陳列散文精闢的讚美,已囊括其所有作品的綜合美評,在此僅以〈無怨〉一文,試解其成為獨特散文氣質的因子:

一、一棵枝葉繁茂的金城武樹

細讀陳列的《地上歲月》,每篇文章幾乎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它可以用一張樹狀圖作解構,有主幹、有岔枝,開枝散葉的成就一棵美麗的金城武樹,試以〈無怨〉作此樹狀分解──

主幹:在獄中的歲月

枝幹:獄友、雨、陽光、書

枝幹的岔枝:

因為雨,而岔寫出對父親的想念,遙遠的遐想……

因為書,寫自己讀書、獄友讀遊記、船長畫魚……

因為陽光的推移,寫到作者會為幾小塊投射在房間內的光線而激動,而守候……

另外所有文字細微的描述,如大樹上的樹葉,顏色有深有淺、有大有小、層層疊疊,形成一顆枝葉茂盛的文字樹。

但這樹並非長在望眼遼闊的田野,而是一棵身陷囹圄,被框框封鎖的大樹,它有機的文字敘述,感染著讀者的情緒在心中發酵,與作者走入那方室之中,一籌莫展、與世隔絕的無奈,幾近教人瘋狂的自制;胸中的壘塊是一個擊不破的的大石,只能藉由那枝葉摩娑之聲、叨叨絮絮的細微摹寫,企圖以刀削石,抖落一些心中不平的粉屑。

二、一部放慢速度的膠卷

停滯的歲月,像國畫中的留白;但留白的空間,時光仍在流逝,緩慢的僅是腳步,放慢速度的膠卷讓人更清楚的觀察週圍事物的變化、觀想內心深處的靈動:

如果不是日子的絕對靜止,怎會讓人聞出雨的味道……。聽得出雨急促地落下,且能辨認得出它分別打在鐵皮屋頂上、樹葉上和水泥地上的不同聲響;如果不是眼睛接觸不到外界的聲光刺激,無法觀察出陽光遊移的腳步,看見陽光,從西邊牆壁上方的花磚間射入的幾塊菱形光線,而現在應該落在第七條地板橫木了……

讀者透過這些文字,有如觀看一部慢速的電影,這樣的慢速度,竟沒有一絲絲閒適與優雅;相反的竟是一種憋著一口氣,難以大口吐納的壓迫與鬱悶。終究作者並無脫離文章的主軸,獄中的歲月本不會是美好的,而放風的那二十分鐘已是最多彩的世界,作者用許多文字在描繪那短暫片刻的情與景,是唯一可以深深吸一口新鮮空氣的時候,換氣後,又得潛回水底似的無奈!

三、無怨也是一種「怨」

據說,〈無怨〉一文,原名為〈獄中書〉,因某種因素而改名,然而更名「無怨」,畢竟並非真的無怨,這怨並無鏗鏘之聲,卻是撞擊在心頭的悶雷,若非真有如此深刻的體驗,呈現不出如此心痛的語言;這涓涓細流的文字,真的解了作者的心頭之怨了嗎?個人認為並非如此,相反的,它只是換了一個儲存空間而已;或者說,作者企圖將這樣的怨丟擲,撕成碎片隨風灑落,誰知,哪一陣風,又將碎片積成墳塚,那「怨」字則是立在塚前的一塊墓碑!

生命裡的某些東西已經中止或完全死去,勢必隨感受而來的自憐情緒常會把人擊垮,對牆內的生存造成力量的損失,唯有使自己的心境進入心理學家所說的最後的妥協期,接納事實並調整自己之後,才不致於發狂或活得很辛苦。

或者應該說,我在書頁裡所面對的是過去的自己,所關懷的是未來。只是沒有現在。

撫摸著外圍草地上尖稜的草葉。手心所感受的那種刺人的微癢迅速傳遍全身,幾乎令人掉淚和暈眩。那些綠意使我想起我生命中永遠不再回來的一些熱情和狂傲。

角落裡的一棵大開白花的山茶,不知在綻放給誰看。

隔絕或自毀,並不能殘殺「怨」的存在,阻絕了熱情與狂傲,管它茶花為誰開?然後教妥協成為一種信仰,卻脫離不了「怨」的本質,至少筆者是如此認為的!

四、一張情緒的曲線圖

〈無怨〉一文,被作者感染的是一種低潮的情緒,但作者總會自我安慰似的尋求一些解脫,也讓讀者心情不至於跌到谷底,反而在文章的字句裡,為作者找到了生機。例如:

那位一個老犯人說,除了睡覺和吃飯之外,不要再看其他和想其他。因為想太多指會教自己瘋狂而已!

某個哲人說,生活不該是為明天而準備,而是快樂充實地活過每個今天。

「來啊,摸一下社會。」

「空氣好香啊!」

生機只要沒有完全死去,終究會萌芽茁長的。

監獄的生活,並非一般人能想像;但那種心靈的禁錮,在某種程度上,讀者應是可以完全體會的。作者在人生的低潮處,並非全然的放棄,跟著文章的情緒走,彷彿畫出一章曲線圖的,由谷底翻身,但又跌進谷底,然後再慢慢爬起來,〈無怨〉一文的可貴處,是作者帶領讀者在幽暗的角落,找到心靈的一線曙光!

五、如果這裡不是天堂,何處是天堂?

總結〈無怨〉一文,雖只是一篇四千多字的散文,卻是作者四年八個月的監獄歲月濃縮而成的一杯淚水,「深刻」的文字敘述,是其文章最大的特色。但文中並沒有對命運的控訴,相對的,以他擅長對大自然景色的描繪──角落的陽光、窗外的雨的流動,與「時間」、「人」的靜止交互襯映,而達到了物我融合的境界。

但以下這段文字,個人認為,作者用了一種「雙關」的修辭法,尤其最後那一句。

剛來的時候是冬天,散步場四周水泥牆上的藤蔓只空留著皺瘦蕪雜的枝條,灰底黑紋,那股蒼涼已不只是版畫般的典麗而已了;它似乎還在提醒我些什麼。角落裡的一棵大開白花的山茶,不知在綻放給誰看。不動聲息游移的冷風。現在,經過了一個春天,那片老邁的藤蔓才逐漸長出澀紅的新葉。等到這場雷雨之後,整面牆也許不久就會蓋滿一層在風裡招搖的綠色了。

這是一篇因為自己的親身經歷而寫成的文章,所有痛感已漸漸淡去,即使傷口流過血,也早已結痂脫落,但刻劃在心頭的傷痕,卻是難以磨滅的,字裡行間還是能尋得那絕望、痛苦、無奈的蹤跡。

生物學上說:珍珠的形成是由於有異物進入珠母貝之中,珠母貝為防止貝肉受偒,便分泌出大量分泌物將異物包裹,使其圓滑,因而形成了一顆美麗的珍珠。個人以為,陳列的這一趟牢獄之災,就如同異物侵入了貝中,獄中的生活肯定是難堪、失去尊嚴的,但他終究是一位文人,靠著一隻筆、幾本書,釐清了生命的本質與面貌,也磨蠣出一篇篇如珍珠般的美文!

2014/08/06

 

評析陳列〈地上歲月〉之人在社子         碧蓮

   「作者數次探訪位在淡水河與基隆河交匯沖積而成的沙洲半島,泛稱社子島。總覺得這裡的地理形勢很有氣派,充滿了神靈。他就在這個山環水複的水邊,在一個空曠又若似自有層次的完整天地中間,獨自外觀內省,每次都會油然感到這片天地飽含著生機,彷彿還一直在透露著某些訊息,幽邈嚴肅,包括自然人文生命的生成死亡,流變和恆存。」(P.94-95) 

   文至「外觀內省」,作者自述曾坐在河邊,或是沿著蜿蜒的堤岸散步,感受到這片天地飽含生機。接著循序穿梭體察社子島民生百態,就像一位愛好閱讀的人,一字一字,一頁一頁地翻看賞析,內文彷彿是大地正在自動播放的鏡頭,一個一個紀錄著,三百年來的台北盆地,地靈人傑的秀麗山川,遠看輕煙裊裊,近觀竟只是渺小的人類,正為生存如勉強被擠到桌邊般委屈、折磨與不堪! 

   然再細心品讀,小人物似乎有自己生存的哲理。如「在九段尾看到的,…焊鑄、搬扛、敲打的青少年,下工了,他們安靜地跨坐在工廠的圍牆上低聲談話,時而望著河水,目光很遙遠,臉上手上衣服上全是鐵鏽汗漬。爐子裡的火熄了,但他們並不急於洗澡換衣服;這是屬於他們自己的時間。他們要先鬆懈一下讓涼爽的晚風輕拂,想幾回他們離開的家。」(P104-105)

   遙望消渴了多少旅人的思念,和風帶來遠方的安慰,那是明天最佳的動力補給品啊!

   「作者認為,台北市有這樣的轄區,有這段喑啞的九段尾,是很使人驚疑納悶的。」(P106)個人認同作者悲天憫人的情懷,政治家精神使然,不平施政怠惰,致使社會財富不均。但稍有不同見解之處,台北市延平北路是當時興盛時期繁華地段,自古以來,離鄉背井在外打拼的人,為了取得資源,而礙於現實只能挨著邊邊站,延平北路延伸出去的尾段多少比外縣市近了些,當時空地混亂無序,自然成為外來者優先考量立足之地,克難生存,自給自足,再經政府就地合法管理,時至今日已勝過舊時慘況。(所以,因著個人的經歷或體認的不同,完全可以與文章有反向的見解。)

   文明是漸進的,無法一次到位,都市的進步,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聽長輩評論過,風水輪流轉,現在的信義區在三○年代環境落後,甚至密集的平房群聚,有「鳥都快飛不過去」的擁擠雜亂稱號,六○後新市政陸續開發,成為台北市經濟重要指標中心。 

   反觀社子島,實因疏洪的地理位置,也自然形成水鳥生態區,搭配參差不齊的屋落,以及偶有穿插晦暗的工業環境,施政計畫總被排在末座,至今窒礙難行,人文風情表現在大台北地區只能敬陪末座,唏噓已是無法表達這一切的無奈,認命已成為一股前進的動力吧!

 

   作者究竟是惋惜這片環山水繞的好風景,抑或是對都市建設的患不均而不平,進而同情那些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外地人?

 

   「我們可以期盼一個真正互相效力的社會,讓進步同時表現於物質的均等發展和心靈的一起成長呢?」(P106)這個境界真是無遠弗屆的偉大,在腳步繁忙的都市叢林,人們是否能在物質與心靈之間找到平衡點?個人認同作者結論就如末段「二水默默交匯,然後向著河口流去。蒼天不語,和四周遠近的山巒一樣地在沉思。微風吹過,千萬隻逝去的前人的眼睛,彷彿就在岸邊那些拂動的作物草木間,注視著我們暫時走過這片大地的腳步。」(P106-107)

  

    品讀陳列 ─                              光瑜

   陳列的書素樸敦厚,讀著讓人情緒時緩時張,輕鬆處自有淡淡憂傷,沉重時又給一抹微弱的光。他的文章筆調淡然精確,但意喻幽微隱約掩抑低迴,處處貫串他執著的思維和理念。提醒我們張開眼睛,去看人間努力生活的人,他們苦中無奈、無怨卻簡單堅定的生機。去看大自然或瞬息萬變、或恆常不變的動靜之美。不論拋得開或拋不開俗世紛擾,要放開胸懷,擁抱真正的力與美,尋找完整自我,才是生命真正的價值。

   沒有經歷沉痛、掙扎和澈悟,很難論析陳列。只能循著品讀陳列的感覺,分兩方面試談陳列。一是他文字藝術的技巧和風格,一是他文章裡的深刻意涵。就文字藝術而言,還分了兩個部份;一則讀人,一則描寫自然。

   陳列刻劃人物,很少直接描述人的臉孔和形態,而是側寫。像素描的畫者一般,只簡單勾勒,但抓住神韻重點,就讓人看出甚至感覺出來,這些人物的面貌、本色和情感。

   『無怨』中的黑笛仔「他那全身龍蛇鷹虎雜處的黥墨就是那些日子的鮮明註腳。」陳列的長句不冗贅,反而有一氣呵成的氣勢,易讀易懂。一句話就點出刀光劍影下、嗜血邊緣討生活的人的面貌,讓你看到這個人,還看進他的生活。寫他嗜讀遊記;「書中的萬里風光必定溶化掉他胸中不少的騰騰熱氣…許多完全不需提防的山水和人文在等著他…。」在這裡黑笛仔沒有說什麼,只是讀著書。而陳列兩句話,就完整呈現了黑笛仔在獄中情緒和思想的變化。與之前截然不同的生活,截然不同的接觸,雖然是不得不為,但遊記打開了心胸,或許也將打開不同的人生。

   講近海漁船上的射魚手「他還得離開他所熟悉的海洋九年。陰霾的日子裡,他總是繃著臉,悶急地來回走動,把地板踏出重重的響聲。…心情愉快的時候,譬如說,收到女兒的來信時,他會把手伸出廁所壁上的鐵條外,開玩笑地對大家說:「來啊!摸一下社會。」刑獄的人與社會完全隔絕,似乎從人間被切割。那種嚴重失落和對親情、自由的渴望,表露無遺。我們不只看到射魚手的焦慮苦急或微薄的自我釋放,似乎也看到整個監獄中,那些愁悶、陰鬱、焦躁跺步的身影。陳列溫柔的用精準的文字,敘寫了鐵柵裡焦灼無助的心。

『同胞』一文;「他們的膚色和服飾顯得突出而孤獨…其中的某些難以說清的神情,令人不忍終看。人們在他們眼前匆匆走過,只偶爾有些眼光游移到他們身上。」簡潔的一些話,鮮明得讓人心疼的畫面,就活生生擺在眼前。彷彿你正看著他們,而他們也卑微又真摯的看著你,讓你無法言語。

『偶遇』中有這樣一段訴說;「我想起了十幾年前,若干朋友努力地分別用文字和攝影想要去紀錄一個時代,紀錄人間生活的臉孔,那一段時候裡,人的品質和追尋。…。它們,一張一張,都指向了一種精神,並且對著我說話,其中包括一些或輕或重的責備。…可能就是在不知不覺中,窸窸窣窣蛀蝕下來的。而就在那過程中,有些東西逐漸被遺忘,或是逐漸消失,甚至於死掉了。」這裡,陳列並沒有刻意刻畫什麼人,這些文字也看不出來,他們記錄了那個時代的什麼,或記錄了哪些認真生活的臉孔。但陳列和她和若干朋友卻鮮活了。我們看不到也不認識他們的面貌,卻彷彿掠過時間、空間,看到一群揮灑熱情和依著夢想、理念在追尋人的品質的年輕影像。有些東西被遺忘、或消失、甚至死亡,連痕跡都被抹去。陳列的文字像古老相機裡兀自存放的膠捲底片,人物都不在現場,但取出來長長拉開,就著光;一格格黑白畫面,可以清晰看見走過歲月滄桑的群像。

   他文字的魅力,除了把人和情感速寫得晶瑩剔透,景也描繪得精采動人,又適當地嵌入心靈意象,敲動心裡細微處的柔軟。

   『人在社子』裡寫道:「更像村人的是水筆仔。它們為數甚少,孤單地在河邊生長,長在略帶霉腐的氣味裡,落寞倔強,有點營養不良。」寫景講物,其實要說的是人、是環境。讓我們讀到在繁華都市中無奈生存的邊緣人,更是長久被忽視的氛圍。「二水默默交匯,然後向著河口流去。蒼天不語,和四周遠近的山巒一樣地在沉思。微風吹過,千萬隻逝去的前人的眼睛,彷彿就在岸邊那些拂動的作物草木間,注視著我們暫時走過這片大地的腳步。」一如陳列的風格,隻字片語在景物之間,流動的卻是人間訊息。世代淘洗著滄桑,我們都只是過客。流水、山巒和蒼天大地,這些應該是不變的永恆。擬人化的山川天地,對著人群走過留下的痕跡,只能無語沉思。以景喻意,列抓住我們去認真看視人間大地,要對暫時走過的腳步負責,莫留下悵然嘆息。

   拋開陳列的沉重,在『人間‧印象』『海角』文中;「陡起的台地俯瞰著海灣,長了密密的草。入秋以後,風就開始大了,草轉黃。草尖在崖端時時騷擾著海天的藍。只有在最遠處半圍起海灣的大山斷崖,才是永遠肅穆靜定的。危峭的斷崖因遠距離而不顯得嚇人,常呈粉粉的黛藍,雍容威儀地鎮坐在海面上,守護著渺茫的一大彎弧的水。」景色悠遠迷人,寫出了大海一隅的動靜之美。不知不覺跟隨著他的眼和心,彷彿也坐在一旁,靜靜看著海灣、聽著海灣,溫柔的欣賞擬人景物說著大千世界的變化和永恆之間的事。

   最美的莫過於『呼吸』一文的最後一段文字了。「山的影子無聲無息地逐漸涉入水中。…好幾處水面閃爍著細密的銀光。附近樹林裡不時響起一些鳥叫聲,…蛤仔持續熱烈地低沉發聲。兩個孩子仍在嬉戲。大人繼續撒網。一切都在呼吸,在世界的這個僻靜角落裡。」這篇文章或許是陳列最寧靜平和、最自然愉悅的書寫。簡單的歡樂、無煙無塵的大地景物;山帶著水,水引著樹,樹牽著鳥兒,動靜皆美;蛤仔的熱烈、孩子的真、大人的力、陳列的沉靜溫柔;都在這片畫布裡。看著,看著;不由得微笑,也跟著呼吸。

   不論寫人寫景,他的文章裡,篇幅皆短而美,處處動人,都像一幅幅淡墨簡筆的素描。可是或在中央、或在一隅角落,總有一抹粗筆濃重。那神情和輪廓,就直直抓住視線,讓你無法撇去。

   再談陳列的作品,要明確分析、論述其中意涵,不是容易的事。常常讀著、想著,很難走出其外冷眼旁觀。只有學著以他的眼看事,試著揣摩他的心思。

   『無怨』一文,不論明喻、暗喻,寫的都是入獄的心情轉折和種種失落孤寂,刻劃入微的也是恐懼、不安和傷痛。從雷雨說起,藉由獄中情事,講著對家鄉、家人、朋友的思念,對當下嚴重失落、麻木和空白的痛,以及對自由、希望、未來的焦渴難耐。囚禁讓他亮麗的生命突然殞落,生活瞬間幽暗,對微弱生命及陽光的專注和渴望,猶如對自由和未來的期待和希望

     剛入獄的陳列,承受抓捕的驚惶、恐懼及對生活、生存的絕望,想必也經歷如他所說的審訊,和為個人自由及生命與法律爭執等事。一連串急亟而來的摧折,勢必墜入深沉的痛苦。麻木是一種放棄,當作自己死去,再不必感受所有的傷。當草葉刺人和微癢,迅速傳遍全身。」陳列在放封散步、撫摸草葉時,從手心傳遞的感受,不只是肉體上有知的感覺,是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裡,自身掙扎與沉澱縫補後,心靈慢慢恢復的一點點知覺,以致自我從麻木中甦醒的觸動而幾乎落淚了。

   獄中讀書,陳列在囚禁中自我封閉,不思不想攸關自己的種種,有思有想的與古人對坐交談。「他們一生的起伏、得意和悔悟,原原本本展開在我眼前。我似乎把握到了虛榮與進取之間、眼淚與歡笑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所謂的永恆的意義。」從古人的生命中,體悟堅定和昇華,分別了悲喜,找到生命的真正意義。美好又雋永的思想,是絕大部分的人,終及一生也未必有的領悟。他在禁錮中失去肉體的自由,卻釋放了情感和靈魂的自由,有了慰藉和方向;一丈見方只禁錮了皮囊。  

     是非雜錯、一團混亂的「現在」,陳列不接受也不想面對;無心面對。當累了,平靜了;陳列沉澱下來。他終是可以由外至內、由過去到現在,開始觀照自己。即便空白,也如他所言:「國畫中留白所生的無限張力和完整性。」他後來所寫的每篇文章,對「現在」做了最好的注解。陷在囹圄的陳列,沒有熱情狂傲或輝煌耀眼,但有受苦後的沉靜和超脫。走過生死叢林的掙扎和衝擊震盪,才明白簡單、自由、有愛的生活才是幸福。陳列充滿溫柔和智慧,不再是放射光芒的陳列,而是暗夜中閃爍星光的陳列。沉潛領悟,他在未來的作品中,表現了與眾不同的開闊胸襟和溫暖情懷。

     為自己的理念、熱情、浪漫或其他,付出慘痛代價,本是自然和必然。「無怨」其實也是對自己的救贖。本文,與其說陳列書寫獄中心事,莫如說;是他在斗室禁錮中的蛻變。這篇文章的尾聲,告訴我們最值得珍視的是自我完整。只要自我完整,就沒有絕望以及放棄的理由。雷雨過後總要回復平靜,是否、能否收拾狼藉,端賴自己本心本性。走過顛簸墜落,他蛻變得連自己都滿意了。不被自憐、疼痛、孤寂、憂懼…等等,排山倒海而來的情緒擊垮,還能胸懷溫柔,就非常人所能及。不傷不痛或小傷小痛的人都未必溫柔,何況經歷了徹骨疼痛的靈魂?一樣的苦淚,一樣的傷痕,遭遇是一回事,昇華又是一回事。遭遇是自己的選擇和決定所必須面對的情況,昇華則是自我不被消蝕的意志和力量。

   把自己從灰黯的泥淖中抽離,去尋找更有價值和意義的未來。比起『無怨』,『地上歲月』這篇文章更臻成熟。他擴大了視野和胸懷,將看視自己的眼光,轉而投注在別人身上;如農人,甚至漁人…等。他因自己的苦,看到了更多人的苦。因自己的痛,感受到別人更多的痛。並且用他已然超越的溫柔的心來呼喚;沒有吶喊。走過政治的黑暗和沉鬱,反而釋放了細膩光明的文學靈魂。繼「無怨」之後,從大地裡的處處掙扎和生機得到力量。土地提醒他責任的意義,教了他體會關懷、自由、希望和群體的關係。讓他的生命和本心,仿傚著大地的灌注和生長。並認真閱讀生活中的苦痛和歡笑,在揮汗淋漓中成長。

   不論哪一種人,不論人生的成就與否,有所擔當和歸屬以及永恆感,應該是畢生的追求和渴望。陳列告訴我們,簡單的人,簡單的生活,用著簡單的心;順著手臂就找到或掌握了。用勞動力生存生活的人,有生活生存的條件才是美。走過風雨傷痛的陳列眼裡,虛幻的美不扣人心弦,美與生活相牴觸時,也沒有意義。換句話說,從風雨中走來,從黑暗幽冥中走來,最美的是強韌和堅持,強韌讓人不被擊潰倒下,堅持則讓人不被撕裂保有完整的自我,對生活永不放手。

     除了「美」,另一個永恆的意義,就是「力」了。萬物中更值得關注的是生命力。它的呼吸、芳香和生長,都經過生活和生命歷程。有不存在表象中的污濁和掙扎,陳列提醒我們,去看生命中轉換和振作的力量。

     當傳統與文明交會衝擊,用平和的眼、平和的心來看待,都有不同的美,也有不同的價值和意義。在這裡看到陳列的溫柔,沒有偏執的吶喊,只有包容和憐惜。我不知道他是否看進了政治的深處,起碼他看到了社會的底部。農人擁抱土地,不再是叫人怦然心動的責任和堅定,有些改了面目。擁抱金錢變成得意的事,耕作卻成了笑柄。當眼睛貼上金箔,品德、生活價值、生命意義都被拋去,只留下貪佞和粗鄙,傳統農村的溫厚再也不見。陳列仍有他的堅持,「人的存在若有任何價值的話,並不是因為他們活著,吃喝睡覺,而後死去,而在於他們的心中永遠保有著一個道德地帶。」也應該是普世價值。但文明一波波雜沓而來,道德底線的手臂薄弱,竟是難以抵擋滔滔浪潮。大地和人的運作啟示了他,他來提點我們;走過傳統、走著文明,被丟棄太過的是什麼?該保留和追尋的永恆意義在哪裡?

   「生活並不是高調,生活只是這類活生生的生存而已。其實,怎樣的作為才叫高尚和意義呢?獻身盡力原不必只是烈士的鮮血哪!」是他從政治叢林中也有的一點醒悟麼?這篇文章寫於1981年,正是台灣經濟蓬勃起飛的時代。許多人沉溺於物慾高張的文明進程,陳列用他清澈的眼,從大地心中的孤寂,看到整個社會的失落。在大地耕作、在篤厚農村的轉變、在新舊糾葛、在力與美變幻之間;陳列成熟了,他懂了;一種生活的形式,並不和生存的意義畫上等號。人生無處不可以著落,心在哪裡,永恆的意義就在哪裡。

   透過農作時身體受的傷,回想當年心裡更深沉的痛。時間是最好的刪除鍵,會慢慢刪去當時的疼痛和恐懼。即便看著傷痕,有刻骨銘心的記憶,但終將失去力道逐漸遠去。時間也是個篩子,將污泥淘洗,留下金色碎塊。若永遠背負沉痛包袱不肯洗滌,終究只負載污泥。陳列告訴我們,都只是成長的印記而已。他全然放下,釋懷了。開始用他的眼,引著我們的眼,去看真實大地,看真實大地中勞動的人簡單平實卻真摯堅定的生存力量。用他溫柔的心,引著我們也用溫柔的心,去感受那些樸厚臉孔的微笑下卑微又企盼的期待和希望。

   初讀『燈光下山來』感受很強烈,滿滿複雜情緒在胸口迂迴。再讀『燈光下山來』,竟覺得有這樣一位年輕的修行和尚,即使陳列是說著他的事,也似乎隱喻了他在獄中所有的心情變化。

   年輕的和尚是年輕的陳列,也是清澈的陳列,都是心靈和精神上的陳列,是在獄中修行的陳列。「我」則是陳列放在人的位置上徬徨的軀殼。他暗喻牢獄裡的傷和掙扎,以及後來的洗煉和超脫讓自己完整。

那石洞意指「黑獄」,是高高在上的威權,和背後人為的掌控,也是如同地獄的地方。他早晚各一回念經靜坐,回向給逝去的人和共有的傷慟並觀照內心。地藏菩薩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而名,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祂一直身處地獄,堅毅不拔的態度和慈悲,是無奈、無助的靈魂尋求庇佑的力量。

     為理想、理念而戰,為築自由民主之路,很多人殞落。有人身陷囹圄,尚留著姓名,有人奉獻身名,只餘灰燼。要走真正自由民主的路很艱難。這破碎的土地,始終被多種形式和手段佔領,甚至有抗日爭鬥和228事件,兩次直墜深淵的險境,讓人一陷落就粉身碎骨。

   他有走自由民主之路的熱情和浪漫,但從來不想挑戰幽黑危險、讓人恐懼的權威。高手段的壓制,禁錮的身心,在心中烙下殘酷的傷痕,從自信熱情浪漫中驚醒,變得害怕畏縮不安。孤寂慌亂的靈魂,渴望從地獄裡抽身。他努力尋找一點點光,守著一點點希望,點著心裡的一盞燈,讓自我不被黑暗吞噬。

   要從幽冥中回醒。白天;他清掃內心凋零的記憶和俗世的紛擾驚惶。夜裏;找著心中不滅的光,那微弱卻始終閃爍的光。那盞燈要從幽暗中回來,要在自身心中安放。那盞燈因著強健和堅持一直在的,只是心情轉折時,希望時明時滅。幸好跟著燈光在黝黑中慢慢穿行,順著自然乾淨清爽的呼喚,他在山青水明的心中找回自己。

   所有世俗嗔怨皆放下,盡將天地柔情都拾起,應該是此時此刻陳列最清明的心境了。陳列敬畏肅穆的說著、凝視著年輕的和尚,因為年輕和尚的慈悲、溫柔、無懼和堅持等等修行,貼近他的心。

     直墜谿壑,陳列在艱困掙扎中,走出更寬闊有情的路,或者說是更屬於他的路。他帶著溫柔和憐惜,將自己融入天地自然,靜靜欣賞它們或動或靜之美或不美。並凝視人間腳踏實地、誠懇認真、面對生活,最堅定的生命力。這些我們常常忽略不見,或許也不曾在意。他像苦修的行腳僧,平淡滄桑的臉,安靜微笑和我們面對。告訴我們,這些遍佈四處的力與美。呵護的心說得雲淡風輕,讓人動容,冰裂心中的無知,也化成一灘水。陳列的書值得一再品讀,不是尋找其中悲苦,也不是讀生活中的尖銳,而是讀困頓裡的體會和領悟,並學著找到完整的自己。

 

地上歲月>                                  mandy

 

    回顧人類生活的歷史進化,自採集、狩獵、畜牧以至農耕,均脫離不了與土地相依相存的綿密關係。耕作是農人生活的唯一依靠,從勞動的汗水中獲得到生存的糧食與精神的力量。

 

一、「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身為農民之子,焉有不事農作之事?每日的起首往往由農忙開始,「雞啼時分起床,和相互幫忙的鄰人連踏幾小時笨重的老是甘藷切籤機……」,然後才是上學讀書。所有的生活經驗都與土地有著深深的羈絆,課餘閒暇還得「騎著單車到連綿數十甲的蔗糖園,搜割耕牛一天所需的大量飼草,站在水深及腰的水溝裡,撈起浸泡經月的黃麻……」,無以計數卻又永無止盡的工作是無法規避的責任。表面上藉由勞動以換取土地給予的農穫報酬,實際上作者也經由土地得到了豐厚的人生哲理,諸如「責任」、「關懷、希望、自由以及和村人一體的感覺。」,還有更寬廣的胸懷與包容的心,這些養分都深化於作者內心,成為日後生活的態度。

 

二、平凡中見真實

   農村的生活是平淡寧適的,遵守著千古以來一成不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單純卻規律的生活。一睜眼就是農務,不分男女老幼各司其職,一年四季都有著接續不完的事情,育秧、阡插、施肥、除草、收割、曬穀、翻田……等等循環不完盡,「他們大部分的時間用在謀生上,並且以工作代替幻想」;這份簡單與實際卻也造就了農民對於土地有著莫名的堅持與執著,是承接歷代先人守護的腳步也是養育下一代唯一的謀生工具—還必須再傳承給後代子孫,是一份與生俱來的使命感;因此對於「生命的庸淡與悲愴都是可以忍受的」。孩子是活力的源泉,一天耕作的疲累,也因對下一代的期許而減輕消失,腳底的厚繭也成為呵護的記憶卡。

 

三、吃飯皇帝大

   生活是現實的,農民對於土地的利用是實際的、要有所報酬的。稻作休耕後的雜糧間作也是收入的來源,為了使生活更好,不斷的更換作物,心知「放在地上的心力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而人還是得活下去。……」,這份對生活的堅韌與執著也是農人最深的美質。

   黃澄澄翻飛的稻浪、嬌柔潔白的梔子花是美。然而,一切的美都要在求得溫飽後才稱得上是美。莫追究農民為何對天地間的美無動於衷,就如同遊客欣賞的是赤科山上滿山遍野的金針花,當地農民卻是為著來不及採收而開放的花遺憾。務實的生活與無歇的工作,讓依靠土地為生的莊稼者無暇欣賞大地筆下的畫布,燦爛的油菜花只不過為著保持地力所栽種的綠肥植物,隨風起舞的稻浪不及稻穗飽滿結實為重,還得時時驅趕從天而降專門偷吃稻穀的小麻雀;立場角度不同,所解釋與關注的面向就不同,調和虛無浪漫的感性與了悟實際生活的理性,人們才能真正視得蘊藏於土地之下、事物表層之下所富含的意義與生命力。

 

四、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大自然之於土地是滋養的泉源亦為毀損的殺手,因為無從改變更增添了它的力量。對於農民而言,大自然主宰了一家老小甚至一整年的生計,陽光、空氣和雨水是作物生長的必要條件,他們是大自然所賜與的,不必花費一絲一毫;但是久旱不雨造成作物乾枯焦褐,收成時的狂風暴雨又導致了花屍遍野果落一地的慘狀。它操控著農家的喜樂哀愁,因此農人對上天懷有著崇高敬畏的心,祈求、祭祀和謝天的儀式只有改變形式卻未曾間斷。即使到了氣象監測進步的時代,強颱輕輕一掃,也能使整年心血化為烏有,甚至犧牲生命。

 

    科技文明的演進,使農庄景像帶來巨大的轉變。狹小彎曲的田間小路消逝,井然有序的四方田畦取而代之;勞力密集採收甘蔗情景已不復見,機械化一貫作業使得收成變得更有效率;於是,農村中多餘人力轉投入工商服務業,邁向西方學者眼中的開發中國家之林。制度化、機械化與文明化不啻改造了農村工作方式與生活作息,尾隨而來的「貪婪與混亂」亦腐蝕了莊稼人質樸的心靈。當土地已不是賴以維生、傳遞使命的耕地,而成為一種可以交易買賣獲得具大利益的『商品』,無限上綱的貪念、慾望、名利深深禁錮了數千年來誠實與辛勤的美德。因此,作者認為人存在的價值是在於人的心中有一個道德觀。

 

   受過傷之後,才懂得疤痕也有生命,作者手掌中大小不一的傷痕輕輕訴說著每個努力生活的小故事,是那真實的紀錄在成長的歲月裡。透過農事的勞動,體驗生命的真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riting2014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